广告

宿迁古董鉴定,瓷器鉴定

  • 图片0
  • 图片1
  • 图片2
  • 图片3
  • 图片4
  • 图片5
1/6
新浪微博
QQ空间
豆瓣网
百度新首页
取消

撇口大碗撇口,深弧壁,圈足,足底露胎,胎质洁白细腻,釉里红呈色较灰。内壁白釉,碗心饰折枝菊或折枝牡丹纹,外壁饰缠枝牡丹或缠枝莲纹。另有红地白花装饰。口径38厘米左右。为洪武晚期产品。

洪武釉里红器有釉面白腴光润,色彩鲜艳,也有釉面干涩开片者,这是窑温不足所致。洪武胎体多坚实厚重,底部多为涩胎无釉,泛火石红,这是胎土淘洗不精,金属杂质自然泛出所致,烧成后,器底显得有涂施浆泥的抹刷条痕,或呈现红白相间的斑片。

洪武釉里红瓷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元代特征,红色晕散,不太鲜艳,在多数情况下由于烧制技术的限制,多呈较淡或偏灰的色泽,个别器物上还有飞红的现象,称之为釉里黑或釉里褐。

从装饰方法来看,洪武釉里红采用了白地红花和红地白花两种工艺,基本上是对元代青花工艺的承袭,其中红地白花的工艺在洪武以后很少见到,永乐、宣德时改用红地剔花的方法替代。各种纹饰不同于元代层次繁密。元代扁菊花纹仍然较多运用,少见人物故事,动物纹饰。

釉里红的工艺办法和青花完全相同,都是在胎上绘画后罩通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,差异在于青花用钴料为呈色剂,而釉里红用铜料为呈色剂。

釉里红的发黑发灰是正常的,在元代时期,由于烧窑的火候控制比较弱,如果不是经验老到的师傅亲自烧,很难进行控制,而铜着色剂有一个弱点,那就是对温度非常敏感,达不到就会发灰甚至变成釉里黑,而如果温度太高,就会演变成褪色。

这件釉里红壶从釉色上看,富有层次感,所以整件器物显得非常生活灵动,胎体虽然不干净,却也很老到,所以这件釉里红壶,是属于元代的真品。

在元代的时候,由于是游牧民族统治时期,他们对于红色并不是很感兴趣,所以元代釉里红不仅数量,而且都基本是发黑和发灰,技术还达不到要求。
但是到了明朝洪武年间,朱元璋非常喜欢这种大红瓷器,所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,直到宣德年间,釉里红迎来了自己的繁荣发展时机,中间都停断,到了康乾盛世又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,所以明代和清代,釉里红的烧制技艺得到快速发展,鲜艳的釉里红已经出现,并且通过着色剂浓度以及烧制温度的控制,还能随心所欲。
这件釉里红碗属于纯红色,而且偏淡,仔细观察不难发现,釉色并不呈现立体感,而是一种统一的颜色,不存在变化,比较呆板,所以这件釉里红碗,属于现代工艺品。

在鉴别釉里红的过程中,釉色的鉴定非常重要。当然,收藏作为一种兴趣,可不能影响朋友间的感情。

北京京博古文物鉴定有限公司为你提供的“宿迁古董鉴定,瓷器鉴定”详细介绍
在线留言

*详情

*联系

*手机

宿迁古董鉴定信息

VIP推荐信息

热门搜索

纪念收藏品>古玩收藏品>宿迁古董鉴定
信息由发布人自行提供,其真实性、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;交易汇款需谨慎,请注意调查核实。
触屏版 电脑版
@2009-2024 京ICP证100626